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蛋白作物,但它的平均产量远低于水稻、小麦等主粮。历史上的“绿色革命”通过培育半矮秆作物(如矮秆水稻和小麦)解决了倒伏问题,实现了高密度种植,从而大幅提高了产量。
然而,这种高产严重依赖大量的氮肥,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成本高昂的问题。幸运的是,大豆作为豆科植物,自身有一个“秘密武器”——根瘤固氮。它能与根瘤菌共生,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,为自己提供约70%的氮营养。
那么,能否培育出一种大豆:它既像“绿色革命”品种一样矮秆抗倒、适合密植,又能高效固氮减少施肥,甚至还能提高产量和含油量?
答案是:能! 中国南京农业大学的团队找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基因。
南京农业大学李艳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 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》 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。他们利用CRISPR/Cas9基因编辑技术,精准敲除了大豆中的一个关键基因——GmGID1-2。
GmGID1-2 是赤霉素(一种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)的受体。就像一把“钥匙”(赤霉素)需要插入“锁孔”(GID1受体)才能启动生长指令。敲除这个基因,相当于破坏了“锁孔”,使得赤霉素的信号无法正常传导,导致植株变矮。
研究发现,敲除了GmGID1-2 的大豆突变体呈现出极其理想的农艺性状:
株型优化:植株变矮,但茎秆更粗、更坚韧,抗倒伏能力极大增强,非常适合高密度种植。
产量大增:分枝数、节数、单株荚数和粒数均显著增加,最终使亩产量提高了10%-17%。
品质提升:种子中的含油量显著提高,虽然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,但对于以榨油为主要目的的生产来说是一大利好。
固氮增强(最关键的发现!):根瘤数量、重量以及固氮酶活性都大幅提升,意味着植株能自己“生产”更多的氮肥,减少了对外部氮肥的依赖。
其核心机制在于一个名为 DELLA 的蛋白。DELLA是植物生长的“刹车器”。GmGID1-2 的正常功能是感知赤霉素并降解DELLA,从而“松开刹车”,让植物生长。
敲除 GmGID1-2 后,DELLA蛋白大量积累(刹车一直踩着),这一方面抑制了植株的过度伸长(变矮),另一方面,高水平的DELLA蛋白恰好能正向调控根瘤菌的侵染和结瘤过程!同时,它还通过调控一系列下游基因,促进了分枝和油脂的合成。
这项研究的突破性意义在于:
这项研究不仅基础理论价值重大,应用前景也极为广阔。它证明了我们能够通过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,协同优化作物的多种复杂性状,而不是“拆东墙补西墙”。未来,将这类编辑后的优异基因导入不同的大豆主栽品种中,有望培育出新一代的高产、节肥、高油大豆品种,极大地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学氮肥的依赖,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