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,其种子含油量直接决定经济价值与工业适用性。然而,大豆种子油脂积累的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。近年来,科学家们通过转录组分析、基因编辑等手段,逐步揭示了大豆油脂合成的调控网络。
近期,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》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,该研究首次揭示了AP2/ERF类转录因子GmERFA通过与GmNFYA互作,以“双重抑制”模式调控大豆种子脂肪酸积累的分子机制,同时发现其优良等位基因Hap3可显著提升含油量,为高油大豆育种提供了关键靶点。
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、蛋白互作筛选及基因编辑验证,明确GmERFA的核心功能——负调控大豆种子脂肪酸积累,具体表现为:
基因编辑验证:敲除GmERFA及其同源基因GmERFB后,大豆种子总脂肪酸含量提升 4.4%-5.4%,百粒重增加 5.3%-8.8%;
过表达验证:过表达GmERFA的转基因大豆,种子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,而蛋白质含量补偿性增加4.4%-4.5%;
时空表达特征:GmERFA在大豆种子发育后期(S6-S7 成熟期)表达量急剧升高,与油脂积累后期自然下降的趋势完全吻合,暗示其作为“刹车”调控油脂合成终止的功能。
图1 | GmERFA的鉴定、特性与功能分析
图2| gmerfa/b突变体的种子性状分析
研究首次解析了GmERFA介导的GmERFA-GmNFYA-GmbZIP123/GmZF392调控通路,通过“直接 + 间接”双重方式抑制油脂合成:
1. 间接抑制:与正调控因子GmNFYA互作,阻断其功能
蛋白互作验证:酵母双杂交、双分子荧光互补(BiFC)等实验证实,GmERFA可直接与油脂正调控因子GmNFYA结合;
功能阻断效应:GmNFYA原本可激活下游GmbZIP123和GmZF392(均为油脂合成促进因子)的转录,而GmERFA与GmNFYA结合后,会抑制其转录激活能力。
图3| GmERFA与GmNFYA互作及GmNFYA对种子油脂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
2. 直接抑制:绑定下游靶基因启动子,抑制其表达
靶基因鉴定:GmERFA可直接结合GmbZIP123、GmZF392的启动子区域(含AP2/ERF家族特有的GCC-box和TTG motif),通过电泳迁移率变动实验(EMSA)和染色质免疫沉淀(ChIP-qPCR)验证;
碳源供应调控:除调控油脂合成基因外,GmERFA还直接抑制糖转运基因(GmSWEET10a/b)和糖酵解基因(GmENO2)的表达,减少脂肪酸合成的碳源供应,进一步抑制油脂积累。
图4| GmERFA结合启动子并抑制GmbZIP123表达
图5| GmERFA通过直接结合启动子或与GmNFYA互作下调GmZF392表达
图6| GmERFA负调控大豆种子可溶性糖含量
研究对341份大豆材料的GmERFA启动子进行单倍型分析,发现关键育种靶点:
单倍型分化:GmERFA启动子存在3种单倍型(Hap1、Hap2、Hap3),其中Hap3 在栽培大豆中占比87.3%,而在野生大豆中仅占 12.7%;
优良等位基因特征:Hap3对应的GmERFA启动子活性最低、基因表达量最低,但种子含油量最高(平均20.27%,较Hap2高10.34%),且百粒重更大;
驯化选择证据:栽培大豆中GmERFA的核苷酸多样性(π=0.001631)仅为野生大豆(π=0.004936)的33%,Tajima’s D 分析证明其经历了人工选择,暗示Hap3 是驯化过程中被筛选并固定的优良等位基因。
图7| ERFA启动子单倍型与基因表达、油脂含量、蛋白质含量及启动子活性的关联分析
基因编辑育种:通过CRISPR/Cas9敲除GmERFA,可同时提升大豆含油量与粒重,且不影响其他农艺性状;
分子标记辅助选择:利用Hap3单倍型开发分子标记,可快速筛选高油大豆材料,缩短育种周期;
通路调控潜力:调控GmERFA-GmNFYA-GmbZIP123/GmZF392全通路,有望培育出高油、高产、高蛋白平衡的优质大豆品种。
该研究首次发现大豆油脂积累的“刹车基因”GmERFA,解析其“双重抑制”调控网络,并鉴定出驯化选择的优良等位基因 Hap3,不仅深化了植物油脂合成调控的分子机制认知,更为高油大豆分子育种提供了可直接应用的靶点与工具,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。
本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张劲松研究员、韦伟助理研究员团队主导,多家单位合作完成。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支持。